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危险人物。成年后的朱异才改变志向,立意进取,发奋读书。他遍览《五经》、尤明《礼》、《易》,涉猎文史,兼通杂艺,博奕书算,皆其所长。他对名儒明山宾衷心信服。二十一岁那年,梁武帝下令求异能之士,五经博士明山宾推荐了他,因而受到梁武帝的召见。梁武帝听他讲述了《孝经》和《周易》后,很高兴,对左右说:〃朱异实异〃。后来见到明山宾,还说:〃你所推荐的朱异确实是个异能之士〃。
梁武帝对《五经》也很爱好,而且相当精通。共同的兴趣爱好,使这对君臣很快就建立起了相当密切的关系。不久,梁武帝任命朱异担任中书通事舍人,成为皇帝的高级秘书。以后朱异的官职虽有多次升迁,但直到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朱异死,他一直担任中书通事舍人这一职务。梁武帝对朱异的宠信,几十年丝毫不衰,到后来,甚至惟朱异之言是听,把朝政也交给他处理了。史书上说:〃自周舍卒后,异代掌机密,其军旅谋谟,方镇改换,朝仪国典,诏诰敕书,并典掌之〃(《南史?朱异传》,《梁书》同。以下未注明出处者皆见《南史》及《梁书》)。
南北朝时期,尤其在南朝,中书通事舍人虽然大都是皇帝器重信用的人,但像梁武帝对朱异那样,几十年恩宠不衰,还是少见的。这当然是有原因的。首先是朱异这个人的能力确实不错。他很精明,博闻多识而又办事干练:〃每四方表疏,当局簿领,谘详请断,填委于前。异属辞落纸,览事下议,纵横敏赡,不暂停笔,倾刻之间,诸事便了。〃这和那些身居高职,只清谈不做事的所谓世家大族比起来,确实完全不一样。梁武帝春秋已高,怠于政事,正需要朱异这样精明强干的人来做他的帮手。其次,梁武帝这个人〃好人佞己,末年尤甚〃(《魏书?岛夷萧衍传》),而且越到晚年越喜欢听别人的花言巧语,听不得半点逆耳之言。朱异深知他这一弱点,于是对他一味阿谀奉承,凡事都看他的脸色办理,甚至明知不对,也少说为佳,只要是皇帝决定了的事,错误的他也百分之百地执行。有些正直的大臣批评朱异说:〃今圣上委政于君,安得每事从旨,倾者外闻殊有异论。〃他回答说:〃政言我不能谏争耳。当今天子圣明,吾岂可以其所闻干忤天听〃。由于他精通溜须拍马之术,因此深得梁武帝的宠信。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这对君臣才建立起了非同一般的关系;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在梁武帝执政的第四十七个年头,终于招致了侯景之乱。
。▲虹▲QIAO书吧▲
第38节:阿谀取宠,害国害己
阿谀取宠,害国害己
侯景原是北朝东魏的大将,因和东魏统治者高澄不和,便以河南十三州之地降于西魏。西魏深知侯景机诈多变,于是一面接受他的投降,一面受降如临敌,分派大军对其严加防范,并示意他把军权交出来。东魏在侯景叛变后,派遣大军对他进行讨伐。侯景在东西夹击的不利形势下,乃派使者到江南向梁武帝接洽投降。已做了四十七年皇帝的梁武帝萧衍,认为统一全国的机会到了,就派出五万人的军队去接应侯景,结果被东魏军打得大败,主将萧渊明(梁武帝亲侄子)也成了东魏的俘虏。东魏军队接着又把侯景打败,最后侯景只率步骑八百人投奔梁朝。东魏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之后,又采取外交攻势,叫萧渊明写信给梁武帝,表示只要梁朝消灭侯景,东魏就可以释放包括萧渊明在内的所有梁军战俘。其用意很明显:不是消灭侯景就是逼侯景起来造反,东魏以便坐收渔利。梁武帝复信说:〃贞阳(萧渊明封贞阳侯)旦至,侯景夕返〃(《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并派出使者去东魏和谈。在梁和东魏的接触过程中,侯景一再表示反对。过了将近两个月,侯景看到形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便于八月初十日举兵乱梁,从而造成了这场骇人听闻的大破坏、大灾难。
对于侯景乱梁事件的发生,有些历史家责怪梁武帝不该接受侯景的投奔,并对梁武帝没有识破东魏的反间计,同意与东魏和谈,从而激起侯景的叛乱而感到不可思议。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接纳侯景的投奔和派使者去东魏和谈,与其说是梁武帝本人的决定,不如说是朱异阿谀奉承的结果。
接受侯景的投奔,是因为梁武帝这个八十五岁的老翁做了一个梦:〃梦中原尽平,举朝称庆〃。这当然是值得高兴的。他把这个梦告诉了朱异,并喜滋滋地说:〃吾生平少梦,梦必有实。〃当时梁朝日益衰弱,百姓难以自存的状况,朱异是十分清楚的,梁武帝在此时做统一中原的美梦,本来是可笑的,但朱异是一个阿谀奉承的老手,也就溜须拍马道:〃这是国家统一的征兆。〃梁武帝当然听得乐乎乎、晕乎乎。事情就是有这么怪,不久侯景果然来接洽投降了,真是〃梦必有实〃!因此梁武帝在心里首先就接纳了侯景的投奔。但此事毕竟非同小可,为慎重起见,他还是要群臣商议一下。商议的结果是不能接纳侯景。理由是:一、侯景是个〃翻覆叛臣〃,接受他投奔〃终当乱国〃(《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二、梁朝和东魏是冤家对头,现在关系刚刚有所改善,侯景割地带兵投奔过来,东魏岂会善罢甘休?与其为此大动干戈,不如拒侯景于国门之外。梁武帝听了大臣们的意见,也动摇起来。不过他的心里,还是十分矛盾,因此很难下最后的决心。
这天清早,天尚未亮,梁武帝起来散步,来到武德閤口(小门口),一个人自言自语:〃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承平若此,今便受地,讵是事宜?脱至纷纭,悔无所及。〃大意是:我梁朝十分强大,疆土完固,国家太平无事,接受侯景的投奔,此事有什么不可?倘若被朝臣的意见误了事,岂不是后悔无及?朱异〃探帝微旨〃后,马上献媚道:〃圣明御宇,上应苍玄,北土遗黎,谁不仰慕?为无机会,未达其心。今侯景分魏国太半,远归圣朝;若不容受,恐绝后来之望。〃梁武帝〃深纳异言,又感前梦,遂纳之〃。接受侯景投奔这样重大的事件,就在这对君臣的一唱一和中决定了。
如果说,接受侯景投奔的决定是错误的,那么,同意派使者去东魏和谈,同样显得不可思议。侯景先是背叛东魏,后又与西魏反目,对他来讲,再无退路可走。梁朝同意与东魏和谈,明显是把侯景往绝路上逼。侯景是〃坐听亦死,举大事亦死〃(《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遭到他的反对和抗议是理所当然的。他于是急忙给梁武帝写信:〃今陛下复与高氏连和,使臣何地自处!〃又写信并送金三百两给朱异,求朱异在武帝面前说话,不要把他往死路上逼。但朱异〃纳金而不通其启〃,执意劝梁武帝派使者去东魏和谈,从而中了东魏的反间计。
。§虹§桥 虫 工 木 桥 书§吧§
第39节:生活奢侈,穷奢极欲
对东魏的反间计,梁朝的司农卿傅岐是识破了的。他说:〃高澄何事须和?必是设间,故命贞阳遣使,欲令侯景自疑;景意不安,必图祸乱,若许通好,正堕其计中。〃然而〃异等固执宜和,上亦厌用兵,乃从异言〃(《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所以说,梁武帝同意与东魏言和,也是听从了朱异的意见后决定的。
朱异本不是一个头脑糊涂的人,他会识不破东魏的反间计?他本人即使没有识破,听了傅岐的意见后也应该认真考虑一下事情的严重后果,然而让人不解的是:在与东魏和谈这件事上,朱异的态度一开始就十分坚定,似乎任何人的意见都不能使他改变主意。这是为什么?是朱异一时糊涂,还是他另有考虑?显然是后者。
原来,梁武帝这个人,对自己的〃骨肉〃,一向是十分〃恩爱〃的。为了〃骨肉恩爱〃,他可以放任他的兄弟子侄对老百姓吸膏吮血、巧取豪夺。只要是梁武帝的〃骨肉〃,就是临阵脱逃,甚至投敌,也是不办罪的。比如他的兄弟萧宏临阵脱逃,就没有办罪;侄子萧正德投敌后又逃回来,梁武帝也只是哭着教训了一番,就给他恢复了爵位。还有他的儿子萧综在前线指挥作战,临阵向魏军投降,冒称自己是齐东昏侯萧宝卷的亲生子,梁武帝在一阵惊骇之后,绝了他的属籍,但不久,这个逆子还是被饶恕了。梁武帝〃溺爱〃自己的兄弟子侄,朱异是十分清楚的,和东魏言和,萧渊明就可以被放回来,他固执己见、坚持同意和谈,显然是为了讨好梁武帝。只要能博得皇帝的好感,朱异是会把皇帝的家事放在国事之上来考虑和处理的。梁武帝果然采纳了他的意见,朱异的马屁又一次拍成功了。
当然,朱异坚持和谈,和他在判断上犯了一个轻敌的错误也是有关的。他一直认为侯景的八百降卒是造不起反来的。因此,当合州刺史鄱阳王萧范派人送来密信,说侯景要造反,朱异便认为必无此理。鄱阳王再三告知朱异,说侯景一定会造反,朱异还对鄱阳王的信使说:〃鄱阳王遂不许朝廷有一客!〃(《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言下之意,好像鄱阳王是在无事生非和诬陷诽谤侯景。从此以后,鄱阳王再有信来,朱异甚至都不送给梁武帝看了。朱异的这个错误是致命的,它使朝廷对侯景几乎没有采取什么防范措施,结果侯景的叛军很快就打到了建康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侯景造反,打出的旗号,竟是以诛杀朱异为名!这真是阿谀取宠,害国害己!不久,朱异就在羞愧交加中发病而死。梁武帝还多活了几个月,当侯景的叛军打进台城(宫城)后,他也病饿死了。
生活奢侈,穷奢极欲
朱异的缺点,当然不止阿谀奉承这一点,而是多方面的。据史书记载,他〃贪财冒贿,广受馈遗〃;〃四方饷馈,曾无推拒,财货充积,产与羊侃相埒(等同)〃。他生活奢侈,穷奢极欲,〃起宅东陂,穷乎美丽〃;〃其中有台池玩好,每暇日与宾客游焉〃。他〃好饮食,极滋味声色之娱,子鹅炰鳅不辍于口,虽朝谒,从车中必赍饴饵(随车带上饴糖糕饼等食物)〃。然而〃性吝啬,未尝有散施,厨下珍羞(同〃馐〃)恒腐烂,每月常弃十数车,虽诸子别房也不分赡〃。而且他还好摆威风,极讲排场。他和宾客好友在城外的家中喝酒取乐至黄昏,要回台城又怕城门关了,〃乃引其卤簿(仪仗队)自宅至城,使捉城门停留管龠(吹奏的乐器),既而声势所驱,薰灼内外〃(《南史?朱异传》)。他为人十分骄踞,连世家大族王公贵戚都不放在眼里。有人劝他不要采取这种态度,他说:〃我是塞士,好不容易达到现在的地位,我如果不轻视他们,他们反会看不起我。〃他为了固宠,对那些竞争对手,则采取排挤打击、玩弄阴谋的手段逼其离位。如中大通年间,有一个叫徐摛的人,很得梁武帝欢心,〃帝甚加欢异,更被亲狎、宠遇日隆〃。朱异便不高兴了,觉得徐摛对自己的威胁很大,是一个潜在竞争对手,不把他赶走,自己的地位就难以保住。他对自己的亲信说:〃徐叟出入两宫(徐摛为皇太子家令兼管记,所以朱异说他出入两宫),渐来见逼,我须早为之所〃。他于是找准一个机会,对梁武帝说:〃徐摛年纪大了,又生xing爱好山水,他想到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去做郡守,以怡养天年。〃梁武帝以为徐摛真是这样想的,乃召摛曰:〃新安大好山水,任昉等并经为之,卿为我临此郡。〃(《南史?徐摛传》)。把徐摛弄到地方上做官去了,朱异才心安。他居权要三十多年,威震内外,〃在朝莫不侧目,虽皇太子亦不能平〃。他不但在生前官运亨通,〃历官自员外常侍至侍中,四官皆珥貂(帽子上插貂尾为饰);自右卫率至领军,四职并驱卤簿(外出有仪仗队开路),近代未之有也〃,而且他死后,在梁武帝已觉察到了他的为人的情况下,梁武帝乃悼惜不已,〃诏赠尚书右仆射〃。本来尚书仆射(宰相)是不能作为赠品送人的,但因梁武帝听说朱异平生的抱负就是想做宰相,为了满足朱异这一愿望,梁武帝于是破例诏赠他尚书仆射。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梁武帝被朱异吹拍迷惑的程度有多深!他们之间的感情有多厚!
秘书贤佞与朝代兴亡的关系
在封建社会的一些史学家看来,南朝一些朝代的兴亡,其关键就在于君主所委任的中书通事舍人是否贤佞。比如陈朝,史称宣帝陈顼因委政毛喜,〃由是十余年间,江东狭小,遂称全盛〃(《陈书?毛喜传》)。及后主陈叔宝用施文庆、沈客卿等为中书通事舍人典掌机要,文庆等〃敛无厌,以刻削百姓为能事〃(《南史?恩幸?施文庆传》),而陈遂以亡。这种看法虽然只是就表象而论,并不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但看一下梁朝的兴亡史,又不得不承认,当皇帝信用的中书通事舍人贤能时,也是国事兴盛,反之则衰败甚至覆亡。如梁武帝早先用周舍、裴子野等人为中书通事舍人典掌机要,敌国的东魏丞相高欢就曾说:〃江东有一吴儿老翁萧衍,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北齐书?杜弼传》)。而当他后来完全信用朱异这种人时,国事便一日不如一日,到最后连他自己也只能发出这样的哀叹:〃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一)!这说明,中书通事舍人在南朝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皇帝任用什么样的人做秘书,的确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这虽然是旧时代的特有现象,但作为历史经验和教训,还是有吸取的必要,以引起后人的深思和鉴戒!(本文史料主要引自《南史》、《资治通鉴》、《梁书》等)
怒吼---中国 来自藏地的禁咒 新三国策 崖山之殇 毛岸英在朝鲜战场 二人面桃花相映红 上下五千年1 终极宝藏 末世之纪元王座 全集 蒙哥马利传 玉垒浮云 我经历的北平地下党 白圭志 大明兵部尚书 我是幸存者 天祸 篡天之道 多元宇宙的见证者 葬礼之后的葬礼 永乐大帝-朱棣
这里有西楚霸王‘项羽’。这里有绝代杀神‘白起’。这里有千古奇人‘鬼谷子’。这里有西府赵王‘李元霸’。这里有盖世猛将‘吕布’。这是一个开挂的故事,生死看淡,不服就干!人呢?快进来扶扶朕(疯狂暗示加入书架),朕要拿传国玉玺,给读者老爷们砸核桃!什么?不吃核桃?没关系,拿朕的金箍棒来。给读者老爷们先剔剔牙,再随朕前往...
陈炎是一个混得极度没出息的大学生,阴差阳错的在阳台上喝着闷酒的时候被一个中年人吓得掉下楼下,醒来的时候却发现是在自己的高中时代。经历了惨败的婚姻和现实的残酷,陈炎决定好好的利用自己机会推倒所有的美女,清纯的学生妹,只知道埋头读书的校花MM,风骚无比的成熟美妇,饥渴了N多年的迷人寡妇。重生了,干那么多大事有什么用!手里掐着钱去糟蹋别人的闺女和老婆才是王道!...
新书宇宙乾坤塔已经发布,可以开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将大英帝国变成了日不落帝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推动历史的车轮,电灯照亮漆黑的夜晚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将我们的星球变成了地球村大学生秦毅走运获得了科技塔,掀开了星际工业时代,从此以后太阳系变成了我们的后花园我们在太空之中发展农业兴建太空工厂我们在月...
市一高新丁黄景耀因得罪骨干教师被恶意针对,不堪受辱辞职后意外得到仙家至宝。重新执教县一高,左手录运簿册掌天下文章,可查看每一个学生学习天赋,提升天赋。右手文昌大印掌考场气运,财富官运。教师以教育水平和升学率为本,黄景耀渐渐发现他的本钱雄厚的有些令人发指,一次次撼动整个教育界,又远不止单一的教育界。...
穿越2006,喜获神级教练系统。帮助姚麦夺冠,圆无数中国球迷心中的冠军梦。当雷霆四少留守俄城,一个崭新的支平民球队,又如何把不可一世的勇士王朝掀翻下马。一次穿越,一段关于有完本作品重生之安东尼篮神体坛之召唤猛将,人品有保证,放心收藏阅读。阅群539855046,进群需晒学徒以上粉丝值。...
我是空间的旅人,时间的行者我追逐真理,寻觅起源我行走诸天,求真万界我是传道者,亦是冒险家。另外,我真的很凶,超凶(看封面)!声明1本书尽量走合理认知世界的路线,有自己的观点设定,不喜勿扰!声明2本书中的内容并不真科学,并不全合理,因为没有实际基础,纯属作者菌的蘑菇想法,作者也写不出全无bug的小说。...